有媒體問我,是否會提出關於國民黨青年事務的相關政見?而我現在就告訴大家,我的青年政策只有一個字,就是「做」!!
過去這十年,不管是黨內青年人才培育、選訓用等議題,或是一般社會青年相關的事務,我已經不知道講了多少遍,寫了多少文章,參加多少座談會,特別是有關黨內青年的議題,很多事情講了十年都沒有改變,這也是會讓我起心動念,爭取為黨貢獻的一個重要原因!
今天就以國民黨內部青年人才培育為例,告訴大家,我已經懶的再聽空話了!坐而言真的不如起而行!國民黨真的不缺乏文青式的言語、用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一本一本青年政策說帖,但是如果做不到,那都是廢話!
過去幾年,我小小的辦公室,出了兩個直轄市議員,一個直轄市局長,再加上我們直接協助當選的議員及立委,不包括40歲以上者,至少也有10位,未來還會有更多!我一個人的力量有限,但是我努力去做,竟然還能在黨內青年人才培育方面有一點點成績,那我相信整個組織如果要落實青年培育工作,事在人為,沒有理由做不到!
我們有14個執政縣市首長及13位不分區立委,請問合起來,到底用了多少國民黨內的青年人才?有沒有至少接近50位?國民黨培育適當的人才,提供縣市首長及不分區立委選用,這是國民黨的基本工作,但若是縣市首長及不分區立委完全不理不睬怎麼辦?個人認為,真的要「做」的話,就是在提名時,要求縣市首長及不分區立委切結,若當選要保留名額給黨內青年人才,而黨也要定期追蹤公佈,縣市首長及不分區立委是否有實現諾言!我相信很少有縣市首長能夠經得起被自己的政黨長期批評,不願意栽培黨內的年輕人吧?而不分區立委如果違反諾言,則應考慮由排名在後,願意栽培年輕人的不分區立委接替。
而黨內現在有許多保障青年參選條款,立意良好,但卻忽略某些重要的細節!即便有保障名額,但一方面僧多粥少,二方面以現行黨內採行的市話民調再加權的初選民調方式,排除使用手機民調,這種方式,絕對是有利於現任或是高知名度的候選人,一般年輕人不管多優秀,都很難脫穎而出,因此,我認為真的要幫助年輕新人參選,至少民調方式應改為市話加手機,一方面能更加真實反映社會現況,二方面也才能稍微平衡一下年輕新人所面對的不利態勢!
國民黨要發掘有潛力的新人,可以先從推行實習開始,不管是黨部、智庫、立院或縣市議會黨團都應該開放一定名額,提供對政治有興趣的年輕人實習。實習完後,表現良好且有意願走政治這條路者,即變為國民黨儲備的人才,而沒有從政意願者,則變為國民黨之友,在不同領域當中,繼續擴大國民黨的影響力!
青年事務包羅萬象,絕非三言兩語或一篇文章即可寫完。而即便國民黨現在面臨有史以來最困難的環境,但這不能成為青年事務推動不利的藉口,因為方法是人想出來的,而有了方法之後,最重要的是確實去做,而不是只做表面功夫,這樣子才有辦法真正幫助黨內青年人才成長茁壯,也才能為國民黨儲備未來執政的人才!